王银泉教授纵论全球史视域下的汉学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时间:2024-11-12浏览:10

(通讯员 孙瑞 冯莉丝 摄影 王伊霏2024111日下午,福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典籍翻译与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生导师王银泉教授应邀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题为“全球史视域下的中西互译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旨在探讨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学科交叉的翻译史研究、汉学研究和中外文化科技交流史研究,探索外语学科在新时代转型升级的路径。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南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阎国栋教授主持讲座。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杨琳、王彩霞、李蕾、李兴华、贺梦莹、张凤华、冯莉丝老师和多个专业的学生参加了讲座。

阎国栋教授表示,翻译和科技史两个研究领域的结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科技知识和信息,为各自的研究领域提供更加准确、深入的背景和依据支持。此次讲座的举办是深化翻译领域研究工作、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举措,将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力推动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王银泉教授基于中西文化互译与中西文化科技知识交流与传播活动视野,以全球史视野为研究路径,以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为导向,以知识杂糅与迁移为着眼点,全方位考证大量原始史料,参考国内外史学界、汉学界、翻译界、经济史学界的前沿研究,对明末至清中期的中西互译活动进行了全面系统考察。他指出,欧洲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接触及影响构建了16-18世纪中西关系史上的主流,在这个跨文化的科学知识传播活动中,翻译一马当先。

意大利人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译注中国最早的完整经纬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葡萄牙人傅汛际与李之藻合译亚里士多德名著《寰有诠》《名理探》,意大利人高一志和艾儒略以《西学》和《西学凡》最早在中国传入西学概念和文、理、医、法、教、道西学六科,李之藻将利玛窦入华为肇始的近50年间西士与儒士合作翻译完成的西学书籍编撰结集为《天学初函》,徐光启奉敕开设历局组织意大利人龙华民、德国人邓玉函、德国人汤若望和意大利人罗雅谷以及中国人李之藻和李天经等人翻译欧洲天文学著作完成编撰46种137卷《崇祯历书》(清初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

法国人白晋和张诚为了给康熙皇帝讲授西学把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几何原本》翻译为满文本,法国人张诚和葡萄牙人徐日昇主持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的翻译,法国人巴多明为康熙皇帝讲授解剖学翻译诞生了满文本译作《钦定格体全录》,法国人巴多明和宋君荣先后主持中国第一个官办翻译机构清宫西洋学馆,意大利人殷铎泽、奥地利人恩理格、尼德兰人鲁日满和柏应理共同翻译的拉丁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子》1687年在巴黎出版,法国人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对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和狄德罗等人产生重要影响,波兰人卜弥格翻译的中医典籍在欧洲出版促成了法国人雷慕沙的中医研究博士论文,助推了1814年欧洲专业汉学的诞生,在华法国人翻译传入欧洲的老子思想促进了法国重农学派的发展,影响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石和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

由此可见,明末至清中期二百余年的中西互译活动开启了中西文化科技知识交流有史以来第一个繁荣期和高峰期,中国翻译史上继隋唐佛经翻译后的第二个外来文化翻译的高峰,也是中西文化科技知识互译与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历史上的第一个绚丽夺目灿烂辉煌的高峰。

同时,来华西人通过译介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以及考察和研究中国而翻译或撰写的信札和著作,促进了中国文化作为地方性知识在西方世界知识体系里的流播、交流、理解、鉴赏和接纳,加剧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构建了西方人的中国观,促进了近代东西文明交流,使得明末清中期在华西人传播的中国知识和塑造的中国形象成为这一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的起点,有理有据、有据可依地证明了16-18世纪中西平等对话以及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互动环节中,李蕾老师、王彩霞老师、李兴华老师等向王银泉教授请教了中西文化翻译史与科技史跨学科研究方法相关问题,王银泉教授的回答让提问者与听众都受益匪浅。

阎国栋教授在总结讲座时候指出:“中西关系史研究,中国学者与欧洲人持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立场,尤为关注中国文化在中西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王教授的研究展现了中国文化在欧洲和西方现代文明建铸中的独特贡献作用,有助于提升中国学术界在相关研究领域的话语主权,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

此次讲座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文献,突显了外语学科与汉学、科技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特性,为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跨学科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