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专业开展“三进”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

发布者:杨柳发布时间:2025-10-15浏览次数:10

(通讯员 刘冠龙)1013日,德语系围绕 “语言赋能、文化互鉴” 核心育人理念,开展“三进”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以丰富的实践形式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助力学生成长为兼具语言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彰显德语学科特色与育人活力。


集体备课会上,全体教师结合各自负责的课程,系统分享《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使用实践。通过大家的教学实践,大家普遍认为《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是德语专业学生感知中国发展、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在专业必修课教学中,既要 “用好用全” 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中国故事、中国理念与德语语言知识有机结合,更要通过教材案例解读、主题研讨等形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掌握德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深化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文化观。

南开百青人才优秀代表,学科带头人咸佩心和系负责人刘冠龙结合德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强调了教材使用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两位老师提到,当前德语专业教学面临 “如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的核心课题,而《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教材中 “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中国发展” 等模块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积累相关领域的德语专业词汇与表达,又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同步了解中国发展成就,为未来成为 “懂中国、通德语、善传播” 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这正是德语专业课程建设强化政治自觉、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关键所在。

党员教师雷海花、韩捷则聚焦德语翻译专业课程,围绕教材使用与 “本硕课程衔接” 展开专题研讨。两位教师结合《理解当代中国》汉德分册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语版的使用经验,分析了当前本硕阶段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梯度上的衔接痛点,并提出以教材为抓手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思路:本科阶段可依托教材中的基础翻译素材,侧重培养学生 “中国主题” 的德语翻译的基础能力;硕士阶段则可深化教材内容,结合国际交流热点议题拓展口笔译场景,通过 “教材内容进阶 + 实践场景升级” 的方式,实现本硕翻译课程的无缝衔接,为一体化培育高素质德语翻译人才提供支撑。

此次备课研讨不仅梳理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德语专业教学中的使用成果,更明确了后续优化方向。德语系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材使用方案,推动教材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确保在提升学生德语专业能力的同时,持续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德语人才筑牢教学根基。